我院成功举办“土木学术论坛(2015)”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5-06-12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 张杨)为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学术团队建设,提升教职员工的科研意识,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5月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报告和讲座。

  主讲人中,既有专业基础扎实、学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也有近年来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年轻教学科研骨干,系列报告主要包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学术研究心得与国家专利申请体会,项目研究进展等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播及学术前沿的引导,又能深入浅出,具体结合工程实际,极大地开拓了师生的学术眼界。

  一、“智能制造中的‘智慧制造’”

 

 

  2015年5月6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工业工程系主任曹国安副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制造中的‘智慧制造’”的学术报告。曹教授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引出报告主题:智能制造;详细介绍了智能制造的概念、“工业4.0”的战略理念;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工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工业4.0模式下工业制造的特点、特征,以及工业工程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最后,曹教授介绍了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未来的终端将有思想的理念;并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一句话结束报告会,展现了对未来工业发展的智能制造中的‘智慧制造’的无限憧憬。

  二、“建筑结构的抗震、减震与隔震”

 

 

  2015年5月7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潘福婷讲师作了题为“建筑结构的抗震、减震与隔震”的学术讲座。潘福婷以刚刚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为例,通过大量的实例照片描述了地震对建筑结构、人生财产安全产生的危害,讲述了传统抗震设计的方法和缺点,并详细介绍了现在先进的减震与隔震装置、减震与隔震设计方法及其优点,重点阐述了国内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2015年5月13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土木学院教学副院长蒋亚龙副教授作了题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的学术讲座。蒋亚龙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例,认为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其次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延展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深入研究如何备课,这样才更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渗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做课后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四、“集对分析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2015年5月14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我校国家基金项目主持人潘争伟讲师作了题为“集对分析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潘争伟以经典数学集合论中“集合”的概念为序,引出“集对”的概念是指由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所组成的对子,集对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确定不确定系统进行同异反分析,建立集对的同异反关系,并利用一个联系数式子刻画这种同异反关系。潘争伟又从集对分析基本原理、集对分析基本概念、联系度(数)四则运算、联系度(数)计算方法、集对分析新扩展等方面介绍了集对分析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并阐述集对分析方法发展趋势。之后,潘老师结合自己近几年对集对分析方法的研究,从同异反层次法多元联系数、三角模糊联系数、联系函数系统综合评价模型、集对指数势的影响因子分析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集对分析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五、“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

 

 

  2015年5月20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战婧博士题为“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的学术报告。战婧博士首先介绍了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并对于如何选取投稿期刊做了详细说明;随后在具体论文的写作方面,按照论文的结构安排,依次介绍了每一部分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并特别强调了引言写作的重要性,在结果与讨论部分提示要注意前后不同数据点之间相结合,多与文献的结果对比;在科技英语的文法与表达方面,战婧博士给出了较多实用的句型与句式,并列举了在写作过程中易犯的错误;最后详细介绍了论文的投稿过程,提供了多份与编辑联系的信件模板。

  六、“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工程应用分析”

 

 

  2015年5月21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吴韬讲师题为“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工程应用分析”的学术报告。吴韬老师首先对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因进行了分析,得出重量是影响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大小的主因,节点连接是建筑结构抵抗地震破坏的关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绿色建筑结构领域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并系统介绍了这一新型技术的构造特点与受力机理,芯模类型及空腔特性,楼盖结构的发展演变。随后,吴韬老师结合具体工程应用对该技术的优势及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交流。最后,吴老师对国内关于该技术的规程编制与实施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提出该技术进一步研究与应用的趋势。

  七、“污水处理企业技术创新道路怎么走”

 

 

  2015年5月22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侯红勋研究员题为“污水处理企业技术创新道路怎么走”的学术报告。侯红勋研究员首先对国祯环保研发中心和国祯环保的研发基础,以及国祯环保的产学研情况作了简单简介;重点通过合肥朱砖井城市污水处理厂示范工程项目,从城市污水氧化沟处理工艺的设备成套化研究、氧化沟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关键技术、SBR法城市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污水处理高效曝气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城市污泥高效脱水关键设备和工艺研发及示范等方面,阐述了国祯环保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创新道路。

  八、“学术研究心得与国家专利申请体会”

  2015年5月25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叶中豹博士题为“学术研究心得与国家专利申请体会”的学术讲座。叶中豹博士主要介绍高级别科技论文写作心得和国家专利申请注意事项,高级别科技论文的发表为申报高级别项目做支撑,论文的核心思想应该将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模拟相结合,严格遵守相关杂志的要求,撰写自己的科研成果。关于国家专利申请重点介绍了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相应写作要求,案例写作方法以及专利流程。以大量的获批专利创作灵感启发专利来源的思考方法。

  九、“隧道工程的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5月27日,实验1#楼107会议室,土木工程系主任臧德胜教授题为“隧道工程的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的学术讲座。臧德胜教授以“上天:难与易”&“入地:易与难”引入报告主题隧道工程,对隧道工程的发展进程做了介绍;并通过早期的狮球岭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工程,以及在建的港珠澳海大桥沉管隧道等实例阐述了隧道工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最后对未来国内渤海湾隧道、琼州海峡隧道、台湾海峡隧道、国外直布罗陀海峡隧道、白令海峡隧道等隧道工程项目作了展望。

  土木学术论坛(2015)是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范围广、历时长的系列学术活动,也是学院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的一种新的尝试。为学院师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激励教师在科研方面勇于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科研素质,不断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通过2015年土木学术论坛的尝试,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论坛组织形式,逐渐形成上半年的固定学术活动,与下半年的“教学观摩”教学活动向呼应,以“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管理上层次”为目标,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

 

(审核/贺行佳,责任编辑/金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