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3-10-30
分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规划

(2013年-2017年)

 

  一、专业建设现状

  安徽省处于中部开发战略的中心地带搭乘省急切行进的城市发展快车,特别是皖江城市带以及合芜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的带动,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安徽省内具备培养机械设计制造类高级人才资质的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选择沿海城市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剩下的人才远远不足以提供满足安徽省内的机械行业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故我院增设该专业,正是顺应全省经济形势发展的举措。

  2010年经过学院调研,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专业,生源相当充裕,为了使学院机械类专业发展的更加完善,成为较为完整的整体,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使新华学院作为本科类院校更具竞争力,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适应我国和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构建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包括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为突破口。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创新人才。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确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并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在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点,通过凝聚与凝结,创新与突破,动态的整合与发展,逐渐使学科瞄准社会需求,满足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人才需要,同时在创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基础上,逐步扩展与其相关的其他工科类专业。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路开阔、专业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在专业技术领域内具有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技术改造与规划、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具体目标

  1. 培养模式目标

  以学生为主,注重多样化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教育,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注重教学效果。

  2. 培养方案目标

  开展教育和教学研讨,研究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方法、培养内容、培养效果、人才评定、社会效益,力求形成一套以人才培养为主旨、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先进、有效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面对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应用、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突出创新教育和个性发展,以造就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技术人才。

  3.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

  (1)通过以研究所体制为中心的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与老、中、青的教学科研梯队,发挥集体优势,形成办公、实验、教学、科研的氛围与条件。

  (2)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切实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增加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适应社会的人才。

  (3)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同时通过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

  4. 教材建设目标

  针对目前专业教材建设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专业教师编写优秀教材。争取一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一部合肥市精品教材。此外,进一步完善课程的电子教材建设,扩大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5. 人才培养成效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以企业目标就业和学校推荐为保障,充分发挥与机械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向区外拓展就业市场,强化周边地区机械企业的就业联系,培育就业市场,拓展就业平台。让学生既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适应性强,能很快在岗位发挥骨干作用。争取让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

  6.科研目标

  本专业教师应多参与在机械零件制造的第一线工作,为企业提供了多项技术及管理支持;与此同时,教师又从生产实践中找到了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不仅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使企业成为科研成果试验基地,更有力促进了学科专业的理论发展水平,并及时丰富和更新了本科教学内容。

  为了巩固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自筹经费资助和鼓励教师做多样化的科研课题,并带动有能力的学生参与项目,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毕业设计选题将更多的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和校企实际工程项目,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辅助支持良性循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专业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采用了平台-模块式结构模式,即设有公修课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专业技能拓展四大平台。通过公修课程平台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学科基础平台上,设置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检测技术、计算机等课程,通过此平台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在专业方向平台上按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两个专业方向设置有两组限选模块和一个任选模块。通过此平台使学生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在工厂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专业技能拓展平台使学生能更紧密的贴近工程技术和学科前沿拓宽专业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

  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合作”的原则,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帮教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加强现有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培养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引进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课程师资人才,使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历结构及学源结构上趋向合理。其建设的具体规划与基本措施(近三年):

  (1)2013年引进教师2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2)2014年引进教师3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研究生)、组建“双师型”中青年教师队伍;

  (3)2015年引进教师5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研究生)。

  另外,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仍需要外聘请经验丰富,资历较高的大学教师或技术人员来我院教学,同时继续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可聘用合肥地区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老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来担任主干课程的教学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保障教学质量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壮大。

  3.课程建设

  面向机械行业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发展的人才教育模式,以夯实技术基础,培育出高级技术人才。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及金属热加工、电子、液压、气动以及信息技术、机械加工及装配的常规工艺知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机床夹具设计和模具设计、CAD/CAM软件应用等基本知识。以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并举,知识摄取与知识创新并重,重视强化实验能力的培养,突出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政治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泛的文化素养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有个性、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规划期内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特色课程及1门教改课程。

  4. 教材建设

  教材应根据专业的发展情况适时更换,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和原版外语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程尽量选用省部级以上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专业类选修课优先选用正式出版教材;

  5.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学院将与省内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逐步将部分单位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另外,我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江淮汽车、昌河汽车、美菱电器、美的电器、格力电器、合力叉车、合肥锻压、合肥车桥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期间到实习点见习;另一方面学生结束全部理论课程学习后到实习基地及学院相关教研室实习,完成相关实习任务。

  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特为实验实训室建设作如下的规划

  1)2013年,投入40万元,建机械基础实验室;

  (2)2014年,投入100万元,分别立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室和机电一体化基础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液压实验室

  (3)2015年,投入60万元,建机械基础实验室;

  (4)2016年投入300万为安徽新华学院建立满足各专业所需的工程培训实训中心和数控实训中心、数控原理与调试实验室

  (5)2017年投入100万,扩建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室和机电一体化基础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液压实验室;

  (6)2018年投入200万建立先进制造系统及创新实验室。

  6. 教学研究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增大课程讨论的比重,课堂上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学习过程。对于日常教学,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而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讲解,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探索行为,即使其行为模式和结果超出了教师的设想和期望,也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肯定其积极合理的方面,并给予修正性的引导。与此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由第一课堂走向第二课堂,以讲座和专题报告等更为灵活、内容涵盖更为广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一做法突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同时给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灵活的形式和全新的内容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兴趣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程考核方面,大力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减少以知识再现为主的考试,提倡知识综合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试模式,为此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口试、笔试、团队综合练习与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考核。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可使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的信息大大增加,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得以突出,较好地解决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将复杂的概念实例化,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应用实例中,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把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当作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采取立项研究,观摩教学,定期进行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案评选、优秀实践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注重考试方法改革,实施教考分离,使用试题库或试卷库。试题库或试卷库的建立使考试命题工作实现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做到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同时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地衡量和评价,使教师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个教学环节,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勤奋。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要求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使多媒体教学比例与水平逐年提高。

  7. 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务员、教研室主任构成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2)注重管理制度创新。在校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建全了诸如办公室管理工作、档案室管理工作、试卷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院级教学管理制度。

  (3)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

  (4)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学生学习档案,教师业务档案,以及各类教学管理档案。

  此外,教学质量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较为完善的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一级保障监控体系是指学校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课程主讲教师资格制度、教材选用制度等。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的随机跟班听课,抽检教师备课教案、学生的考试试卷、学生的作业及设计资料等,听取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教学反馈,严格主讲教师的资格审查和教材选用,规范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

  二级保障监控体系是指院级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毕业生离校前的问卷调查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期中教学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主要包括院级教学检查组的听课评课制度、教研室老师的相互听课评课制度、学生评课制度,通过评课,进行量化打分。定期召开由每个教学班组成的学生信息员会议,设立主任信箱,进行毕业生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改进教学。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今后将不断完善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一是在原有二级教学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设系或教研室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三级教学监控网络,并将监控重心下移。二是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得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使得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三是,完善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规范,尤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8.专业特色及优势

  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重点突出应用性、实用性特点,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制造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机械制造案例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特别是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了专业面向、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应用型本科特色。

  本专业不断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现出了用“五个一流”育人的办学特色,即用“一流的师德熏陶育人、一流的学风引导育人、一流的质量教书育人、一流的管理服务育人、一流的科研塑造育人”,争取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