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3-10-30
分享:

  安徽新华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2012年-2016年)

  一、专业建设现状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是在原有的建筑设备工程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的,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学生85人。近一年来,我专业教研室教师取得了一批教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2项,其中安徽省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土建类规划教材1部,在国内权威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发表教科研论文数篇。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立了智能楼宇实训中心,并与多家企业如深圳市松大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建工集团等校企合作成立了多个实践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专业逐步形成了如下办学特色:①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及各种科技竞赛,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③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联合,服务地域经济,本专业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的发展,并与多家企业如深圳市松大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建工集团等校企合作成立了多个实践实训基地,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各类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丰富了教学内容。 

  存在不足:①师资队伍方面,本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较少,承担着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任选课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工作,教师数量仍显不足,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②科研方面,目前,本专业科研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科研团队,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没有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有一些省建设厅,市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此外,缺乏稳定的科研方向、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偏少,学术论文质量不高,三大检索及核心期刊数量不多,学术氛围不浓;学术交流的频度和广度不够。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宽口径工程教育,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施工和运行单位,注重学生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 该专业的特点是专业口径宽,综合了建筑、建筑机械设备、建筑水暖、空调设备、建筑电气设备、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环境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仅局限于以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专业面,基于上述思想和我校的定位,我们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的工作,具有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以及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的能力,具有制定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本专业特点,我们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设规划主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基本要求和“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三、专业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以建筑、水利行业为依托和支撑,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着力进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特色教材、教学和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及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时预测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动向,适时调整和修订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及技术能力的拓展,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完善,不仅仅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及领悟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奠定一生持续学习的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以综合性实践为重点建设内容,优化并完善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提高实训指导水平,通过实习、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竞争的能力。树立超前意识,制定重点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编制适应市场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考核评估体系。计划经过四年的精心打造,把本专业办成校内的品牌专业,即有一流的专家、一流的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以及一流的技能型人才。     

  具体目标:构建以培养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课程改革方面,教学中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方面,近期把《暖通空调》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远期把《暖通空调》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把《建筑电气》、《建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在规划期间,进一步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规划期间新增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部分特色教材。在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扩展场地及设备的服务功能,增建缺乏的校内实训基地,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真正实现“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规划期内,在省内外稳定的实习及实训基地应达8个以上。教科研方面力争建设期间,专业教师承担省厅级科研课题3个以上,校级教科研项目5个以上,在国内正式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篇以上。 

  四、专业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构建以培养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教育“3+x”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阶段在校内学习3年,重点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结构与核心能力;第二个阶段是组织安排学生到生产单位实践,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实现 “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人才培养目标。校内实训教学均在多功能一体化实训室内进行;其他实习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在真实的施工现场环境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结合现场实际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强化训练。针对学生上岗实习-→就业-→技术员(五大员)-→ 项目经理的职业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建立由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组成的教育队伍,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重点做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建立并完善专兼职教师培养、聘任、考评、奖惩制度。可以招聘硕士学位教师2-3人,引进副教授或教授1-2人,力争在五年内,建设一支能适应普通本科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活动、主持教育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到国家级专业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参与工程建设项目的评审和技术咨询等活动,扩大专业带头人在省内乃至在全国同类院校和行业中的影响,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

  (2)骨干教师培养重点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通过参与重点专业建设、高校和国家级培训基地学习、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教育教学和应用技术科研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国家注册执业证书、组织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建设、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技术咨询等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及管理水平。

  (3)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定中青年教师长期培养计划,由专人负责实施并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各种级别研究课题研究,定期到生产单位顶岗实践。

  (4)行业专家聘用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制定兼职教师聘任标准、评价指标和奖惩制度;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聘用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指导顶岗实习、毕业实践论文撰写和答辩工作;聘用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均具有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以上技术职称。

  3.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建设方面,教学中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吸取兄弟院校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臵,理论教学要深入,注意要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锻练口才。使学生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在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改进实验课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规划期间完成教学大纲的重新制订。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大纲,使大纲具有普遍性、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邀请有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进行指导,三年内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根据教学计划来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包括理论创新研究、动手训练、毕业设计等。对各门教学大纲进行上网,使学生够及时了解到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做好预习和复习,做到合理安排学时及教学内容,明确每门功课的任务及内容。课程建设方面,近期把《暖通空调》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远期把《暖通空调》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把《建筑电气》、《建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规划期间,进一步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没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在规划期间新增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部分特色教材。

  5.实践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设置“三课堂”联动 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在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扩展场地及设备的服务功能,增建缺乏的校内实训基地,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真正实现“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使学生在试验室内系统学习,实现对工程项目从最初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工程招投标、项目的预(决)算、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施工安装到最后检测验收整个工作建设过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建筑设备安装实习工场,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空间,保证学生安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设备安装实习工场建筑面积可同时容纳45名学生上课,配备水泵风机、切割机、焊接设备、各种水管、风管、管道附件及附属设施等。除此之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非常重要。规划期内,在省内外稳定的实习及实训基地应达8个以上。实习基地应选择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施工、设计企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开阔眼界,真正掌握国内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

  6.教学研究

  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目前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规划通过四年的建设,形成暖通空调、智能建筑两个大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力争建设期间,专业教师承担省厅级科研课题3个以上,校级教科研项目5个以上,在国内正式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篇以上。

  7.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教学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大纲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内容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对策,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首先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具体地说,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必须健全、优化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其次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经常发表学术见解,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挑选优秀教师到优秀单位进修、深造,交换先进的授课和管理经验。教师之间经常交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优秀示例在全校普及。最后搞好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针对学科特点及其实际需要添置教学设备。鼓励教师教学多媒体化、保持教学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以致用。

  8.专业特色及优势

  融合学校优势资源促进建环专业特色建设。以专业调整为契机, 构建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要,并通过对比研究,制订了地方本科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并完善了注重人才培养个性化与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本科教学计划。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及各种科技竞赛,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联合,服务地域经济,本专业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的发展,并与多家企业如深圳市松大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建工集团等校企合作成立了多个实践实训基地,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成立了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团队,通过联合培养、老中青传帮带、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养教师, 不仅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为该专业学生带来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开阔了其视野,锻炼了动手创造能力,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平台。建环专业在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的理念的基础上,依托学科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从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变革,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技术与手段的更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着手,并最终落实到培养学生的效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