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3-10-30
分享:

安徽新华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2011年-2015年)   

  一、专业建设现状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院新增的本科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学生163人。近两年来,本专业教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取得各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建立了实训中心,并与多家企业如合肥市供水集团、合肥建工集团等校企合作成立了多个实践实训基地。

  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面对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的形势下,如何确保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是高等学校教改的焦点和发展的基石。全国目前有近百所高等院校拥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因此,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亟待解决的任务。为适应本科教育在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不放松,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快自身的发展

  另外,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分配好四年内应该开什么课,各门课程的开设学时、顺序问题;根据每门课合理的教学内容制定课时,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最基本、最精华和灵魂性的内容,使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能够真正懂得该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具备该门课程的自学能力;根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学生能力水平,适当地给学生留有一定自学空间;采取课上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任选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就业面,更加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还要积极开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建立与现代教育管理相适应的可视化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文件建设与管理,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建立师生教学质量反馈系统,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事关国计民生的市政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都将需要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技术的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力争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进而在国内市政工程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使专业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速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学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实用性。

  2.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的学时,在每门课程中增加课外作业的比例。

  3.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变目前教师结构。

  4.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开展科研活动,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坚持走“精品+特色”之路,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建筑行业,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岗位要求改革课程内容,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真正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产学研结合特色、符合专业核心岗位技能特点、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积极发挥建设行业、建筑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任教师企业锻炼、兼职教师选聘、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盘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务,支持和鼓励教师利用专业特长,在为社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的同时,及时将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带回课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实现校企“零对接”。

  通过三年的专业建设,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办学理念领先,创建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特色教材和教学方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融通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扩建、新建既满足学生实训,又兼顾对外培训与技术服务的实训场所;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安徽培养社会需要的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给排水工程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并带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教学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应随时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鼓励年轻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中年以上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访问,增加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努力成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主要目标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研究群体队伍,建成一支思想活跃,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群体学术队伍。加大力度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2.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实验室建设是保证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实验仪器的维护工作,实验药品的保存工作,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实验课的安全、纪律及实验效果。有效利用实验室仪器及学院资金,同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具有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提高专业的科研能力。

  3.课程建设。以实现课程结构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代性为重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力争2015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超过15%,排在全校前列。

  四、专业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自身发展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质量求发展,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以专业应用为基本定位,重点突出技术应用,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除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合理化建设外,还要在学术水平提高、强化教研、科研能力上下功夫。要鼓励中青年教师考博,中老年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

  从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出发,为使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需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所需的教师2名加强外聘人员的引进,进一步优化学院学缘结构,可以引进2-3名副教授或教授

  从培养青年教师的方面来看,需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实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再提高工程、新教师岗前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培养计划。让合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条件的人员必须全部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加强校际交流,从有关兄弟院校聘请知名教授,定期组织在专业学术报告,就有关专题开展讲座,指导学科及课程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等。

  3.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建设方面,教学中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吸取兄弟院校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臵,理论教学要深入,注意要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锻练口才。使学生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在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改进实验课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规划期间完成教学大纲的重新制订。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大纲,使大纲具有普遍性、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邀请有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进行指导,三年内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根据教学计划来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包括理论创新研究、动手训练、毕业设计等。对各门教学大纲进行上网,使学生够及时了解到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做好预习和复习,做到合理安排学时及教学内容,明确每门功课的任务及内容。

  4.教材建设

  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研究,以优选国家教委推荐的优秀教材为主,对确有特色和创新,有明确、详尽、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规划的课程,积极组织优秀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并通过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立项申请,完成教材的出版。

  对教材的使用能够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教材的选用管理程序。加强选用管理,就是要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2)、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加强教材质量跟踪,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选用教材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3)、加强学习,加强各学科的交流,要不断提高教材选用质量,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还要了解相近学科的发展,并加强交流和联系,能对教材建设、研究和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没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在规划期间新增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部分特色教材。

  5.实践教学

  (1)实验室建设。第一,建立4-6开放型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等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和增加感性认识。第二,以学校投入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有特色的实验项目建设。

  (2)实习基地建设。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具有3个校外实习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合肥市第六水厂、合肥市供水集团各项目工地以及合肥市滨湖建行综合楼建筑给排水及消防工程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已经与多家生产单位建立了合作实习关系,主要开展学生的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的工作,建立了正规的实习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合同,并制定了实习费用的开支标准及相关规定。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教师在实习前为学生下达实习指导书,制定实习计划,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及实习计划,记录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目前主要开展的实习项目为给水厂、污水厂的水处理工艺实习,管道施工实习,中水处理工艺实习,泵房工艺实习,建筑给排水工艺实习等项目。实习指导方式包括实习教师现场指导讲解,学生动手操作,专业讲解照片、录像等方式。

  以上几处实习基地给我们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由于很多校友的帮助,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较深的了解,特别对专业的发展前景有较大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规划期内本专业力争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以及数量以使其基本涵盖给排水专业各大方向。

  6.教学研究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同样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主讲教师将所讲课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学校安排的有限多媒体教学时间内,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讲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有关信息的查阅和获取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其它的上网条件,最大限度地获取本课程的最新信息。

  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的教学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认可情况。在课堂上,主讲教师随时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在课堂之外,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保证每位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知识。

  (1)针对板书教学信息量少不能充分显示图片信息等不足之处,逐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从而有效控制教学效果。

  (2)实验课的安排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穿插进行。通过实验一方面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3)通过大量的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配合课堂教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4)通过课后习题和思考题的作业批改以及典型题目的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作用,充实课堂的内容,增加信息量。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学科改造与融合。增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适当整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基础理论水平,扩大专业覆盖面,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科研、设计、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省级优秀课程建设。强化给水排水专业的特色。

  发挥学科联系优势,树立整体观念,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

  7.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树立学校到系,项目负责人到项目参与成员高度重视的思想,制定并落实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确保该专业及课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组织成立该专业及课程建设项目实施领导机构,组成该专业及课程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以本规划为基础,制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及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项目建设有效落实。

  (2)建立目标责任制度。该专业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重点举措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把各自承担和参与的任务落实责任到人,细化工作方案,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检查,年年有成绩,同时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

  8.专业特色及优势

  融合学校优势资源促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构建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要,并通过对比研究,制订了地方本科院校给水排水工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并完善了注重人才培养个性化与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本科教学计划。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及各种科技竞赛,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联合,服务地域经济,本专业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产、学、研”的发展,并与多家企业如合肥市供水集团、合肥建工集团等校企合作成立了多个实践实训基地,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各类校企合作项目,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团队,通过联合培养、老中青传帮带、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养教师, 不仅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为该专业学生带来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开阔了其视野,锻炼了动手创造能力,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平台。

   

  二〇一年五月二十日